第24期第三版:學術之路,在北大繼續
發布時間:2009-11-02 01:01:01
學術之路,在北大繼續
——訪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06級本科生吳丹
【編者按】吳丹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06級本科生
2009年暑期參加復旦,北大夏令營
同時被復旦,北大錄取保送研究生
現保送北京大學
大學的時光稍縱即逝,朝夕相處的同學最后都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保研,出國,考研,工作。在很多大學生眼中,保研無疑是一種令人羨慕的方式,能保送北大或是復旦這樣優秀的學校更是許多同學夢寐以求的。今天的受訪者吳丹,一個沉靜大方的女孩,同時拿到這兩所學校的保研offer,依然那樣從容淡定。
學術的魅力
記者: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你大學四年的生活嗎?
吳丹:我是一個比較乖的學生,剛上大一的時候也就是很單純地學習,沒想要讀研,也沒想到可以保研,大二我才知道保研是什么概念。給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大二那個暑假。放假前,教我們市場營銷的戴老師讓我協助他做科研,翻譯一些文獻。我不想像大一暑假那樣浪費時間了,就跟著老師做廣告的科研項目,不停翻譯論文,也吃了好多苦,幸運的是老師發現我很有悟性,鼓勵我做學術。大三了,老師讓我將大二的成果整理成論文,其實那個時候我對科研論文沒有太具體的概念,只能硬著頭皮上,不斷找資料并進行修改,最終在《管理學報》上發表了,這個期刊是我們管理學院院長張金隆創辦的期刊,在業內是很有權威的
記者:你提到大二暑假跟著老師做科研是對你影響最大的,它應該給你后來保研帶來很大優勢吧?
吳丹:那段經歷的確給了我很大優勢,像北大復旦這樣學術性的學校是很強調學生的科研精神的。一些有關科研的項目重在參與,受訓了與沒受訓是不一樣的。我的那篇論文是五月份發出來的,然后我六月份就開始準備保研了。那段經歷讓我知道什么是研究計劃,有的去面試的同學對研究計劃沒有概念,寫出來的東西老師是不滿意的。能參加保研面試的同學在成績方面都一樣優秀,老師更喜歡那些在研究上有潛質的同學
記者:能跟著老師做科研的確是一個很寶貴的經歷,但是并不是任何同學都能有你這樣好的機遇能被老師選中,你鼓勵同學們主動找老師做科研嗎,老師會接受同學們的請求嗎,即使他/她們的學習很一般?
吳丹:我是很鼓勵主動找老師做學術的,你只要愿意吃苦,老師是很歡迎你的,不會拒絕你。跟著老師做科研,不管是對保研還是找工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記者: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你的學生工作方面的經歷嗎?
吳丹:我的學生工作經歷比較少,只有大一的時候加入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心,之后就是班級的學習委員
記者:你認為社團經歷少算是你保研的一個劣勢嗎?
吳丹:學生工作少沒有關系,不是劣勢,老師很少問到這方面的問題,關鍵看你有沒有做科研的潛質
記者:像北大、復旦這樣被很多同學當作夢想的學校,兩個都擺在你面前,你是怎樣選擇的呢?
吳丹:其實復旦一直是我想去的學校,但是這個就有來自其他方面的考慮,比如老師,家人,已參加工作的師兄師姐的意見。家人是希望我選北大的,系里也出于我們系一直沒有保送北大研究生這個先例而非常希望我選擇北大。再就是已經從復旦畢業在上海工作的師姐給我的建議,我原本以為她會說復旦多好,上海作為金融中心有很多的機會等,沒想到她也是建議我去北大的。可能個人的理解是片面的,比如別人說上海人排外,你也會跟著覺得上海人排外,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會真正體會到
未雨綢繆
記者:現在你算是塵埃落定了,對接下來的大學生活有什么計劃嗎?
大四:學學英語吧,北大是國際培養計劃,用全英教學,可能我剛開始會不適應,所以我有時間的話會準備考托福。再就是要為研究生階段打好專業基礎,并且爭取完成一篇優秀的學位論文。其實當你真正想要做事情的時候,時間是不夠用的,沒有時間去浪費。
記者:真是未雨綢繆啊,你現在的成果是應得的,你可以談談你個人的特點嗎,也就是說什么樣的特質讓你能從這么多優秀的人中間脫穎而出呢?
吳丹:我覺得我首先不是一個功利的人,每個人的未來都是未知的,不要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比如有的人可能為了某個頭銜去參加某項活動,在我看來是沒有意義的,關鍵看你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么。當時我也沒想到自己能發表論文,戴老師也沒想到我會保送北大。一切都要等待自己去經歷,過程是要自己去感受的,任何一種方式去經歷都好。其次就是我能夠沉靜得做自己的事,不浮躁,對于學術,越浮躁越不好,我記得有位學長曾說過“當你看不清遠方的路時,就專心走好腳下這一條”
記者:非常感謝你接受我的采訪,你有什么想對學弟學妹們說的,對大一的新生在大學生活規劃上有什么建議嗎?
吳丹:希望學弟學妹們都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大學生活,不要太功利得追求什么,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經歷。當你經歷了該經歷的,積累了該積累的,結果自然會是好的。希望我說的能有幫助
記者:我相信學弟學妹們一定會從你的話語中領略到許多!
每個人都懷揣夢想,但對夢想的追求有時也會讓人迷失方向,向吳丹提到的那樣,當你看不清遠方的路時,就專心走好腳下這一條吧!
(記者 梅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