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期企業人士進課堂——職場初體驗
發布時間:2019-11-15 15:48:55
(通訊員 王文韜)
2019年11月12日晚,企業人士進課堂活動在西五樓405教室舉行。我校邀請到優秀企業人士,華工科技核心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吳柏延以“職場初體驗”為主題,走進我校《大學生職業素質培育》課堂。
吳柏延,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核心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具有十三年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國家人力資源一級管理師,ACI注冊心理咨詢師。
課堂之初,吳老師以最近熱播電影《少年的你》的一個片段作為引入,向我們介紹他本次上課的目的:帶領我們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走進職場、了解職場。吳老師認為,《少年的你》這部電影最主要想表達的,不是對校園暴力的批判,不是對愛情的審視,而是關于“成長”這個大命題。他覺得我們作為大學生,即將邁入職場,即將經歷從校園環境到社會環境的轉變,而這正是關乎我們成長的一個重要節點。
接下來,吳老師向我們說明了他本次課將要與我們分享的三個話題:“職場三大關系”、“HR(人力資源)的角度”和“蓄勢待發”。
一、職場三大關系
關于“職場三大關系”,吳老師表示希望他不喜歡所謂的“心靈雞湯”,他想為我們展示一些職場的“灰度”。他認為三種關系可以分為:“領導”、“同事”和“組織”三類。首先是關于領導,又可以分成四類,關于每一種領導,吳老師都用一段抖音視頻為我們展示,讓我們對這些領導的表現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一)關于領導
1、需要被拍馬屁的領導
吳老師認為,任何人都有七情六欲,領導也不例外。在一個工作環境中存在討好領導的人,是因為這類人始終是領導觀念堅定不移的執行者和推動者,支持領導的每一個決定;另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領導在心情上變得愉悅,從而改善工作氛圍。
2、官架子十足的領導
這類領導又被稱為“匪式領導”,對工作充滿干勁,并且魄力十足。但是在這類領導手下,你需要有十足的心理承受能力。
3、進入舒適區的領導
吳老師用一張“葛優躺”的照片向我們說明這類領導的心理處境,他們缺乏干勁,只是想混日子。吳老師告誡我們,一旦你進入一家企業,發現你的領導是屬于這種類型的,你應該果斷選擇離開這家公司。因為這類領導的工作是不存在挑戰性的,那么他就不會培養你,你的能力不會得到提升;與此相反,他也許還會想方設法抑制你的發展,怕你威脅到他的位置。
4、有擔當、愿意培養新人的領導
抖音視頻中,一位領導為了保護一個新來的大學生下屬,愿意主動為其擔責,用自己的職位來擔保下屬的職位。對于這種領導,吳老師的建議是跟隨他,也許這家企業的規模并不特別大,但是你會得到栽培、鍛煉,你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
、
(二)關于同事
吳老師舉了西游記中唐僧的三個徒弟的例子:孫悟空,本領大,算是團隊的核心人才,但是心高氣傲,不服管教;沙和尚,任勞任怨,執行力強,默默為團隊做著后勤服務工作;豬八戒,論武功跟沙和尚不相上下,但是為人溜須拍馬,左右逢迎,算是團隊的“粘合劑”。吳老師覺得,在這個團隊中,這三個人都有很重要的價值,是缺一不可的。
同事之間的交往中,吳老師用一個視頻舉例,告誡我們:別把私事告訴同事。在視頻中,一位年長的同事與一位年輕的女同事談心,關心她是否懷有身孕,并給了她許多關懷的話。但是一回到辦公室,她就向領導報告了年輕同事懷孕的事,于是她便即刻代替了年輕人的職位。吳老師向我們說明,職場是存在一些“灰度”的,我們應該牢記一個職場法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說到組織,吳老師談到,組織=領導+同事。接著他將學校與公司這兩個環境作了對比:在學校,你交了學費,學校有義務培養你,至少要保證你不掛科;而在公司,是企業發給你工資,僅僅是“60分及格”是不被允許的,你隨時都有被淘汰的風險。接著吳老師給我們放了一部2008年斬獲世界102項大獎的短片《雇傭人生》,影片中人們都被高度機械化,都成為了一個個麻木的“工具人”。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部影片夸張地反映出了職場中的這種“雇傭關系”,予人深思。
二、HR的角度
經歷了短暫的答疑與討論,吳老師繼續進入了本次課堂的第二個話題:HR的角度。吳老師一共給出了四個角度。
(一)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他首先向我們提問:“你覺得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見大家都陷入沉默,他舉了一個武漢理工大學畢業生應聘的例子:武理畢業的工科生,一畢業就去了海南的南礁島當了兩年兵。在看到他的簡歷時,HR首先就覺得當兵的經歷是他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因為當兵能夠鍛煉他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當兵的經歷并沒有讓他變得沉悶,相反,他成為了辦公室的“活躍劑”,讓原本死氣沉沉的辦公室充滿活力。
吳老師提出,核心競爭力需要具備以下四點特性:價值性(valuable),稀缺性(rare),難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組織性(organization)。對于每一種特性,吳老師都做了詳細的解釋,特別是關于“難以模仿”的特性,他舉了醫生的例子,說當今的醫生都是博士生起步,而一個博士初到醫院也只能在急診上夜班實習,經過三年、五年的考核期,才能慢慢成為主治醫師。這就十分契合“難以模仿”這一特性。吳老師對我們講,現在企業多需要一些綜合性人才,比如懂技術的管理人才或者懂管理的技術人才。畢竟使企業人員減少而不減少運營效率,可以節約企業大量的財力、物力。另外,吳老師認為要想追求更好的待遇,我們不能死磕技術而忽略團隊內的溝通。畢竟,團隊的能力肯定是大于個人能力的。要想更好地認清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們作為大學生可以多參加社團活動和交流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我們也能更好地認清我們周圍的人以及外面的世界。
(二)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吳老師認為,良好溝通能力的體現并不在于有多能言善道,而是在于是否會傾聽、是否會提問。通過傾聽,你可以揣摩對方想要什么;通過提問,你可以得知對方為什么這樣想。吳老師給了我們一個接受領導布置的任務時的處理的方式:首先,領導向你口述任務時你應該那本子記錄,并在領導布置完工作后向其復述一遍并詢問是否有誤;接下來,你應該以郵件的形式將工作內容再次發給領導審核,并在結尾標明自己會及時反饋工作內容。以上兩點均屬于“確認工作目的”的方面,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前讓領導指正自己的誤解和不足,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點就是工作跟進了,你需要把自己的工作進度及時向領導反饋。
(三)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吳老師認為我們在一個團隊中,不能行使個人英雄主義,而是要懂得依靠團隊的力量。吳老師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你有多少資源,不是你存了多少別人的電話,而是有多少人存了你的電話”。在一個企業中,木桶理論是不成立的,團隊有多強大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板,長板是可以幫助短板成長的。
(四)態度大于一切
吳老師首先讓我們認清對加班的態度,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加班能夠讓我成長嗎”、“加班是否能帶給我更多機會”、“加班是否能讓我調休”。對加班應該有正確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埋怨。
(三)蓄勢待發
再次經過了一段短暫的課間休息,吳老師開始了他的第三個話題:“蓄勢待發”。他對于這個話題也講了4點:
(一)即使不跳槽也要定期看工作機會
吳老師提倡我們多參加面試,并且指出一個觀念:在職場的每一天都是為了更好地離開。我們在各個職位不斷歷練,就是為了厚積薄發,找到最理想、最適合自己的那個位置。
(二)機會是爭取來的,要主動去要
吳老師告誡我們,不要做謙虛的“孔融讓梨”,謙虛在職場中不是美德,在某種意義上,反而是一種畏首畏尾、缺乏責任心的表現。在職場中,我們要張揚我們的個性。吳老師接著舉了知乎上的一種關于“學生心態”帖子的事,并向我們說明:“我有不會的可以學”這種心態在職場上是不可取的,因為職場上沒有人有義務教你,應該主動索取任何可以成長的機會和資源。因而學習的機會主要是在大學期間,我們應該好好把握。當然,也會有好的公司會實行導師制,并將其作為導師的評價標準。
(三)找對自己的靈魂伴侶
吳老師舉了龜兔賽跑的例子,說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總結兔子失敗的原因,應該認識到:兔子找了一個不匹配的對手。明知自己比對方強很多的情況下,換做誰心里都會難受。因此,正確的選擇便顯得尤為重要。
(四)多實習
吳老師舉例了四種人,他們分別有不同的工作需求:大象類(家境本來就比較好的人),選擇去發展前景好,有很多培養機會的企業;家境不好,經濟負擔很重的一類,應該展現出狼性的一面,選擇房地產一類工作強度高但能夠解決自己經濟困難的工作;想創業的人,建議去國企實習,因為那里企業體系相對完善;家里有礦的人,因為家里人勸說被逼就業,也屬于一種生活態度。對于有理想,有目標的人,吳老師給出的建議就是多實習,多擴寬自己的知識面與眼界,讓自己看得更遠。
在課堂最后,吳老師以一句十分深刻的話結尾“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以此作為對同學們的鼓勵,并收到了大家的熱烈的掌聲。
據悉,本學期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自我認知與生涯規劃》兩門公共選修課、共9個課堂,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所有課堂均被選滿。為幫忙同學們近距離接觸職場世界、拓寬視野和提升職業素養,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將陸續邀請邀請優秀的企業人士走進每一個課堂。
職因有你,協心同行
華中科技大學
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
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協會

